山东某中型涂料企业,主要生产工业防腐涂料,年产值约8000万。这两年想转型水性涂料,但技术总监一直没到位,自己招了大半年,面试了十几个人,不是要价太高,就是技术不接地气,研发进度一拖再拖。
“懂技术的不懂市场”:招的人要么是高校教授(理论强但不会量产),要么是小厂技术员(经验够但不懂环保新规);
“钱花了,人跑了”:去年高薪挖了个大厂的人,结果干了3个月嫌生产线太旧,辞职去隔壁省了;
“本地根本找不到人”:老板在山东化工圈问了遍,稍微靠谱点的人选,工资开口就是50万起。
和老板蹲车间两天,发现真正的卡点不是“顶尖大牛”,而是缺个能改良现有产线的实战派;
把岗位要求从“博士学历+10年经验”改成“5年以上水性涂料量产经验,主导过2个以上配方降本案例”;
不迷信“大厂光环”:
放弃去万华、三棵树硬挖人(成本高、留不住),转而找中型企业的技术骨干:
比如:河北某环保涂料厂的技术经理,有帮企业把 VOC 排放从超标做到达标的经验;
再比如:浙江一家倒闭涂料厂的前生产主管,对低成本技改特别有心得;
让企业和人选“双向奔赴”:
把企业老旧设备清单和老板愿意投入的技改预算提前告知候选人,减少入职后落差;
带候选人实地看车间,和技术团队当面聊,甚至试调了一个小配方(反正设备现成的)。
1个月推荐4人,企业选中一个32岁的技术主管(原年薪25万,谈判后32万入职);
这人来了之后没搞高大上研发,而是带着团队做了三件事:
把溶剂型涂料的干燥流程从8小时压缩到5小时(就改了个烘箱温度参数);
用本地便宜的钙粉替代部分钛白粉,原料成本降了15%;
给老板列了个50万的设备小改清单(比如换个反应釜搅拌器),良品率从78%提到89%;
算账:半年省了200多万成本,老板用省下的钱真的买了新设备,现在开始试产水性涂料了。
“以前总觉得非得找个顶尖大牛才能解决问题,现在看,会过日子的人更适合咱这种厂。你们推的人不算光鲜,但确实能蹲车间干活。”
✅ 不画大饼:中小化工企业不用盲目追“高端人才”,70分的人用到90分更实际;
✅ 精准省钱:没推荐年薪百万的大佬,但人选靠小成本技改就能见效;
✅ 防止踩坑:提前带人选看车间、聊细节,减少入职后“货不对板”的纠纷。
亿猎顾问1V1诊断+赠送2份匹配简历